首页>农业资讯>乡村振兴 > 农民工就业方式发生变化

农民工就业方式发生变化

来源:网络   2023-05-24 20:17:15

我国农民工就业整体情况如何?目前农民工就业呈现怎样的趋势?据了解,农民工高度集中在市场化部门,是劳动力市场中反应最灵敏的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是观察经济运行的风向标。

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达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农民工总量趋于饱和。“十三五”时期以来,全国农民工总量稳定在2.9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稳定在1.7亿人左右。从人口学特征来看,农民工群体呈现年龄结构逐渐老化、人力资本结构逐步优化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2年至2022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从37.3岁提高到42.3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15.1%提高到29.2%,一向被认为年轻力壮的农民工也不再年轻。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从7.8%提高到18.7%,大约3000万的“农民工大学生”正在改变农民工群体结构。

随着我国人口与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农民工流动与就业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本地化特征,2012年至2022年,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占比从53.2%提高到58.9%,迁移距离缩短、流动周期拉长,迁移方式从过去“候鸟式”流动逐渐转变为举家搬迁、稳定居住,即便遭受外部冲击时,大多数农民工仍选择留在城市继续找工作,表现为短期失业率上升。2023年一季度,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高于本地户籍劳动力失业率和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过去习惯性认为农民工流动性强、失业率低、农业农村是就业蓄水池,但当前形势已经发生改变,农民工政策有必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常规重复性岗位正在被加速替代,制造业就业需求持续缩减,能够满足新技能需求的劳动者从中受益,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面临被淘汰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的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显示,目前制造业企业中使用工业机器人和数字控制技术的覆盖率达18%,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一线生产工人需求下降19.6%。据此估算,新技术应用造成制造业总体就业需求缩减约3.5%,“十三五”期间累计替代800万至1000万农民工制造业岗位。

新技术革命加速农民工从制造业流出,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比重下降至27.4%,较2012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转型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从2018年开始,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总量的50%。随着平台经济迅猛发展,产业工人成为外卖骑手等平台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为农民工群体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但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平台就业的工作任务单一、技能提升空间狭窄,不利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平台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劳动关系界定不清、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长期来看不利于农民工稳定发展。服务业具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但劳动生产率偏低,农民工高度集中于生活性服务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比制造业、建筑业低17%至27%。农民工加速从制造业流向低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持续提升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要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为总体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稳定创造良好基础。

传统的农业蓄水池功能明显弱化,建议依托城镇的社区、技能培训中心、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平台整合公共资源,构建新的就业蓄水池。当出现较大范围就业冲击时,能够就地将农民工吸纳到城镇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中,发挥就业缓冲作用。职业教育体系率先面向社会全面开放,通过试行申请制、减免学费等举措,支持有意愿的农民工群体重新进入学校,提升学习能力,积极应对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加强平台就业人员的公共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积累,开展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适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对结构性失业矛盾。继续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激发实体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活力,着力解决需求不足问题,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机器人税”和全民基本收入计划或可成为补偿普通劳动者福利损失的可行举措。

作者:程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数据信息室主任

Tags: 农民工就业方式发生变化 乡风文明 建设新农村 农民丰收节 农业科技 农业政策 三农政策 三农 农业培训 生态农业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上一篇:引导大龄农民工转型就业

下一篇:让农民工能就业就好业

188有用
0没用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换一批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