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资讯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来源:网络   2022-09-27 23:42:17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要目标。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结合本国自然资源条件,更新发展理念,利用科技创新,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如何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化管理;改善土壤环境,倡导有机种植;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一些国家采取适合自身情况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效产出 健康导向


荷兰是欧洲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来自荷兰的蔬菜、牛奶、鲜花等是很多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较多,光照时间少。为弥补自然条件不足,当地农业发展注重运用科技,努力实现高效产出。“用一半资源,产双倍食物”成为荷兰农业界的口号。


雅各布经营着一家马铃薯农场。自从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他花在查阅数据库、卫星地图以及与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交流的时间日渐增多。这套系统可以精准计算出每种农产品种植所需的灌溉水量、施肥量等。据介绍,这里每生产一公斤西红柿平均消耗9.5升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马铃薯种植所需的水、杀虫剂和化肥量则减少了近九成。


2018年12月,全球首个“漂浮农场”在鹿特丹港建成。农场位于港口水面上,分为3层,上层是奶牛饲养区,有铺着橡胶地板的牛厩区和高度自动化的挤奶区;中层用于加工牛奶、收集加工淡化海水等;下层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浮动基座,可保证农场不受海水涨潮落潮的影响,还可将农场移动到别处水面上。农场底层设有温室,对牧草进行无土栽培,并利用LED照明灯增加光照时间,促进牧草生长。同时,农场还充分利用可回收材料。奶牛的相当一部分饲料就来自当地啤酒厂产生的废谷物以及附近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的割草等,饲养成本大大降低。

欧盟耕地面积总量?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总人口达5.06亿,耕地面积总共有1.064亿公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体,自建立伊始,欧共同体(欧盟前身)就通过标准化法律制度,制定共同农业政策,采取单一市场原则,对内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对外制定统一关税;采取共同体优先原则,成员国之间农产品贸易优先,且优惠于外部国家;采取共同财政原则,各成员国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农业财政支出。半个世纪以来,经多次调整和改革,欧盟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

可耕地面积29976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411公顷

19世纪荷兰农业落后吗?

19世纪末期,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致使许多欧洲国家粮价猛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场农业危机,英、法、德、丹麦等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本国农业。


美国农场主在密西西比河畔装载粮食


而荷兰在危机面前,不仅没有采取简单的保护主义政策,反而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粮食;荷兰农民抓住粮价便宜的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种植业,成为了国家的主导产业,通过出口牲畜到周边德、法、比利时等国的工业区,赚取了大量外汇,又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园艺业及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期的这场农业危机是荷兰现代农业的发端,在这次危机中荷兰人化危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了投入品的供应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百年现代农业的演进史由此开启。


阿姆斯特丹港口工人从船上卸载粮食


视挑战为机遇、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荷兰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特质也将持续发挥作用,使得荷兰农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长盛不衰,发展至今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全球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源泉。


在这一百年间,荷兰究竟做对了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荷兰的经验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发?


漫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1900—1984


20世纪以前,荷兰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大都是小规模的传统农场,一户农民家里既养着几头牲畜,还耕种着少量土地。在这个时期(1900年左右),荷兰全国的农业人口共有280万人,占到了510万总人口数的54.9%;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荷兰贫瘠的土壤条件,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所绘荷兰北部的农民家庭, 1885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荷兰抓住了本文开头提及的欧洲农业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际市场上的廉价粮食,极力发展本国畜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社,优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提升了荷兰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信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荷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而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暴发到二战结束,荷兰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增强国民购买力,食品及其他基本物资的价格受到政府强力管制,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荷兰农民为了保障收益,只能通过土地整合等方式增加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农机等手段改善效率。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欧洲向一体化迈进


因此二战结束以后,荷兰农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而随着1957年罗马条约(The Treaty of Rome)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成立,欧洲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也在随后出台,一个统一的欧洲农业市场渐渐浮出水面。


有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做基础,荷兰再一次抓住了机会,农业的效率在随后二十几年内急剧提升,占据了英、德、比利时等富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荷兰农业不仅延续了之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还在集约化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养殖规模成千上万的猪场、牛场、鸡场,这些之前难以想象的农业生产形式得以诞生。在1984年生产配额政策出台之前,荷兰农业已经完全从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节点


相比起规模化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进程中,科技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这些新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在1980年左右,在技术上占优势的荷兰农民其人均收入达到顶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起了社会舆论与政府部门越来越广泛的担忧,由此促导了整个欧洲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向。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向

1984—2008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急剧提升,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都面临着长期的农产品过剩问题,“红酒湖”、“牛奶湖”、“黄油山”等称谓不绝于耳。而彼时欧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价格远高出国际市场,因此政府为了处理大量过剩农产品就不得不花费巨资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这给欧共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欧洲的反转斗争一直不断


与此同时,集约化的畜牧业造成的水土污染、大面积农药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等新兴技术引起的争论都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广泛的担忧,并对“所有的问题都在技术上寻求出路”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1984年欧共体率先在乳业上实行了牛奶生产配额政策,以限制牛奶在产量上的进一步增加,并在环境保护与乳品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调控也在其他农产品上迅速铺开。为了应对这些政策的限制,以及发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许多荷兰农民开始尝试生产部分生态或有机农产品,并开发农业旅游等综合服务以增加收入。


在这一阶段,一些较小的地方性食品供应系统也逐步建立起来,与出口导向的大型食品供应链相互补充。


荷兰农旅结合的有机牧场


受以上等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影响,荷兰农业体系内部利益分配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日益重要的消费者需求,促使整个产业链的重心开始向食品加工和零售环节等离消费者更近的一端转移,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场之间纵向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压倒了农场主之间的横向合作。


农业产业集群 / 初级生产部门 的产值在荷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7年,荷兰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5.3%跌至9.6%,而产业集群中的初级生产端所占的比例从5.8%下降到了1.6%。也就是说,初级生产端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中所占的比例从37.9%猛跌到了16.7%。


受初级生产端的利益分配比例下降、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的影响,荷兰从1985年到2008年各类农场的数量都呈现出大幅减少的趋势,减少的农场大都被其余更专业的农场主所吸收,这也促进了荷兰农场规模的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07年,荷兰共有76700个农业经营主体,其平均经营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4.9公顷(373.5亩)。


五种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的经营主体数量变化(1985-2008)


而当一切都在平稳推进的时候,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发,这场危机给荷兰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却也刺激其更进一步、开启了新一轮的农业改革。


市场主导农业发展之路

2008年至今


2008年,一场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以“贸易立国”的荷兰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强烈冲击。而农业又在荷兰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农业贸易在荷兰的贸易总量中占比17%)——也正是“大进大出”的农业商业模式,使得荷兰从一个资源小国转变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这场危机中荷兰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民众涌向华尔街示威抗议


到2009年,以高附加值农业为特点的荷兰农业因国际需求衰退,整个市场一片惨淡。即便2009年荷兰农业的产量增加了3%,产值却下降了9%。这一衰退传递到生产者一端,体现得更为显著,整个国家农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急剧下跌了50%!惨淡的市场也使得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高企,财政压力骤然增加,新一轮的改革呼之欲出。


为了加强市场稳定性,由市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开始减少行政力量对农业食品行业的干预,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基本问题的监管上,农业补贴逐年减少,企业也相应地被给予更大的责任与权利。


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与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全球创新研究中心


这一变化在荷兰的知识及创新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随着各方利益分歧加深、农业食品行业向多元化发展,原本由公共部门主管、通过公共与私人部门组成的管理网络实施的“研究、推广和教育”模式,也开始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模式,知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规范化的市场关系。


政府从知识及创新体系的“主办者”,转变为了研究机构的“客户”;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也从单一地来源于政府预算,转变为了更多地来源于企业。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也变得更加重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以解决复杂问题,与消费者展开更广泛的互动,并加强社会对技术路线的支持,这些呼声变得尤为强烈。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追溯系统,正在推动食品安全的监管


在这一发展阶段,企业逐步成为了荷兰农业发展的主导者。除了更多地开发高质量农产品的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消费者与政府更加密切的监督。


而事实证明,荷兰农业企业的确不负众望,在过去多年内取得了诸多关键性的成就:


从2000年至今,荷兰关键作物的用水量减少了90%,并让温室作物几乎完全摆脱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从2003年至今,荷兰的蔬菜产量增加了28%,能源消耗反而降低了6%,肥料使用也减少了29%;

从2009年至今,荷兰的猪肉及其他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了60%......


荷兰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株间补光技术


如今,大量的新兴农业食品企业正在荷兰不断兴起,面对消费者更高的要求、结合世界最前沿的技术,荷兰农业已经抢先抓住下一次关键机遇!作为世界农业的领头羊,荷兰农业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荷兰农业引领未来

2050年?


如何养活2050年全球100亿的人口?如何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如何应对快速改变的消费者需求?如何处理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如何缓解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慢性病问题?


种种刻不容缓的挑战,促使全球农业食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商业机遇与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正在让农业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历经百年沧桑的荷兰农业,又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荷兰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方案!


2018年9月8日,荷兰副首相兼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大臣Carola Schouten宣布,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将会成为荷兰农业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荷兰王国副首相Carola Schouten女士


众所周知,循环农业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家人既耕种着少量土地,又饲养着几头牲畜,耕地里种的作物可以用来喂养牲畜,而牲畜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耕地的肥料,以此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率、较少的农业废弃物排放。


然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却在近一百年来的发展中分崩离析。人口的增长、消费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全球农业不得不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而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条件就是专业化。


因此,同一个循环农业体系的不同环节,被分割出来向着各自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度专业化虽然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也使得不同环节之间的流通与互动越来越少,产业链各部分的主体很难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因为难以协调多方利益纠葛,大多局限于产业的一部分。


英国剑桥郡某蛋鸡养殖场


环形的循环体系变成了不可持续的线性体系,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因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而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面对未来30年、近30亿的人口增长,继续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无疑会让人类走入穷途末路。


荷兰农业是集约化农业的源头,发展至今这个仅1800万人口的国家,却饲养着400万头牛、2500万头猪,以及1亿只鸡。


尽管从1984年以来整个欧洲的农业政策就着意加强可持续性,但荷兰农业的可持续性改造在2000年左右取得迅速进步以后,就受到各种深层因素限制而长期停滞不前,再加上多年集约化发展的积弊,荷兰农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


这些都促使荷兰农业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引领变革发生。


荷兰政府官方文件《农业,自然与食物:价值与连接》


不同于传统的单个农场的循环农业,这一次荷兰农业的变革将在一定程度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进而构建起跨产业链的大规模、多层次的循环体系,以实现最小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而为了破除各产业链内部或之间的利益纠葛,荷兰政府不仅着力于产业变革,还力图从农民和消费者的角度去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及舆论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利益的合理分配,进而保障农民的经济地位;也能够促使消费者了解食物来源、增强环保意识、减少食品浪费。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一个潜力无限的农业废弃物市场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市场一方面将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加强相应补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在前沿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加工成安全、生态的副产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在整个产业内部循环流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通过将畜牧业的大量粪便加工成干燥的颗粒,可以得到更加适合出口的肥料产品;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生产“鸟粪石”(一种优质磷肥),来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磷;通过在牛粪稀释液上种植高蛋白含量的浮萍,一方面吸收了牛粪中的矿物质减少了污染,还可以将其加工为替代进口大豆的动物饲料......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从2017年起就开始加强在循环农业上的跨科学研究


循环农业虽然听起来简单,真正要在这么大规模的范围内将其落实下去依然面临着诸多政策限制和技术难题,不过荷兰人已经做好了克难攻坚的准备,荷兰政府计划在2030年将荷兰转变为循环农业的全球领导者,而今后几年的具体实施细则也将在与社会各界商议后,于2019年年中发布。


“对荷兰农业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其意义不亚于1960年左右荷兰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大转变”,瓦大循环农业专家Antoinette Thijssen说道,“荷兰只是这场变革的起始点,凭借着荷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这场变革会逐步向着产业链上游、下游各个国家辐射开来。

Tags: 荷兰 落后 农业

上一篇:为了走向联合之路,西欧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下一篇:2019年6号文件农业农村法?